多汗癥可通過局部止汗劑、口服抗膽堿藥、肉毒素注射、離子電滲療法、交感神經切除術等方式治療。多汗癥通常由遺傳因素、內分泌失調、神經系統異常、藥物副作用、情緒壓力等原因引起。
正常出汗與環境溫度、運動強度呈正相關,每日汗液分泌量約500-700毫升。多汗癥患者靜息狀態下腋下、手掌或足底每小時汗液分泌量超過50毫克,常浸濕衣物或形成汗珠滴落。可通過淀粉碘試驗量化評估,將碘酒涂于皮膚后撒上淀粉,出汗區域會呈現深紫色斑塊。
生理性出汗多發生在額頭、后背等大汗腺分布區。多汗癥常見于特定部位,原發性多汗癥87%表現為手掌、足底、腋窩對稱性出汗,繼發性多汗癥可能伴隨全身彌漫性出汗。夜間盜汗或單側局部出汗需警惕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神經系統病變。
正常出汗在高溫、辛辣飲食后自然發生。多汗癥患者在常溫環境即可發作,情緒波動時癥狀加劇,65%患者報告書寫、握手等日常活動誘發汗液爆發性分泌。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質可能加重癥狀,而酒精擦拭可暫時抑制汗腺分泌。
多汗癥可能與甲狀腺毒癥、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心悸、體重下降、皮膚感染等癥狀。繼發性多汗常合并原發病特征,如嗜鉻細胞瘤患者出現陣發性高血壓,更年期女性伴隨潮熱、情緒波動。
生理性出汗隨環境調節快速緩解。多汗癥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每周發作超過1次,50%患者青春期即發病。癥狀嚴重影響社交或職業活動時,需進行TSH檢測、血糖監測等實驗室檢查排除系統性疾病。
建議多汗癥患者穿著透氣棉質衣物,每日用氯化鋁溶液護理患處,避免攝入咖喱、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快走、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癥狀持續加重需考慮接受微波熱凝固或胸腔鏡交感神經鏈切斷術等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