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多數情況下不屬于嚴重疾病。作為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其嚴重程度與肌瘤大小、生長位置及癥狀表現密切相關,約70%患者無需特殊治療。
一、生理性因素與臨床表現:
子宮肌瘤的發生與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常見于30-50歲育齡女性。多數患者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部分出現下腹墜脹或尿頻癥狀。肌瘤體積較小時通常無明顯不適,體檢時偶然發現居多。生理性因素導致的肌瘤生長緩慢,絕經后可能自然萎縮。
二、病理性因素與并發癥:
病理性肌瘤可能與遺傳易感性、干細胞突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短期內快速增大或異常出血。特殊位置的肌瘤如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不孕或反復流產,巨大肌瘤可能壓迫輸尿管導致腎積水。若出現嚴重貧血、劇烈腹痛或疑似惡變時需及時干預。
三、分級診療方案:
直徑小于5厘米的無癥狀肌瘤建議每6-12個月復查超聲。藥物治療可選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米非司酮等控制癥狀。手術治療包括肌瘤剔除術、子宮動脈栓塞術等,需根據年齡和生育需求選擇。疑似肉瘤變患者需行全子宮切除術并病理確診。
日常需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雌激素紊亂,限制高脂肪食物攝入以防肥胖加重病情。適量補充鐵劑預防貧血,推薦瑜伽、游泳等溫和運動改善盆腔循環。出現月經量超過80毫升/周期、非經期出血或排尿困難等癥狀時,應及時至婦科進行超聲和腫瘤標志物檢查。絕經后肌瘤增大者需警惕惡變可能,建議縮短復查間隔至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