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癥可通過保濕護理、抗組胺藥物、局部外用藥物、光療和病因治療等方式緩解。瘙癢通常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慢性疾病、神經因素或環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濕護理:
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是瘙癢常見誘因,建議每日使用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潤膚霜,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避免堿性清潔劑。重度干燥者可選擇凡士林厚涂,尤其需加強四肢伸側等易干燥部位護理。
2、抗組胺藥物:
適用于過敏性瘙癢,常用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阻斷組胺H1受體。夜間瘙癢明顯者可聯合第一代藥物如撲爾敏,但需注意嗜睡副作用。慢性蕁麻疹患者需持續用藥4-6周。
3、局部外用藥物:
輕度局限瘙癢可用1%氫化可的松軟膏,中重度選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非激素類如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面部及皮膚薄嫩部位。伴抓痕者可添加多塞平乳膏,通過阻斷H1/H2受體止癢。
4、光療治療:
窄譜UVB適用于頑固性瘙癢,每周2-3次照射可抑制真皮內感覺神經纖維活性。尿毒癥或淋巴瘤相關瘙癢可采用UVA1治療,需配合專業設備監測累積劑量,避免光毒性反應。
5、病因治療:
糖尿病瘙癢需控制血糖在7mmol/L以下,膽汁淤積性瘙癢口服考來烯胺。精神因素引發者可嘗試認知行為療法,甲狀腺功能異常者需糾正激素水平。惡性腫瘤相關瘙癢應針對原發病治療。
日常需穿著純棉透氣衣物,室溫保持在22-24℃。飲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洗澡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劑,夜間戴棉質手套防止無意識抓撓。合并紅斑、滲液或持續2周不緩解應及時就診,排除蕈樣肉芽腫等特殊疾病。老年患者需篩查潛在系統性疾病,如慢性腎病或血液系統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