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存在一定風險,但屬于可控的醫療操作。該檢查需在嚴格無菌條件下由專業醫生操作,常見風險包括局部出血、感染或臟器損傷。
一、操作相關風險:
穿刺過程中可能損傷腹壁血管導致出血,發生率約1%-3%。使用超聲引導可顯著降低風險。誤傷腸道概率低于1%,但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或腸粘連患者風險略高。術后需臥床6小時并監測血壓變化。
二、感染防控要點:
嚴格消毒皮膚可降低感染率至0.5%以下。免疫功能低下、肝硬化腹水患者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穿刺后出現持續發熱或腹痛加劇需警惕腹腔感染,應及時進行血常規和腹水培養檢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凝血功能障礙者需提前糾正凝血指標,血小板低于50×10?/L應輸注血小板。妊娠中晚期患者穿刺需避開子宮,建議在超聲實時引導下操作。大量腹水者需控制放液速度,每次不超過1500毫升以防循環衰竭。
術后24小時內保持穿刺點干燥清潔,避免劇烈運動或提重物。觀察有無腹脹加重、皮下淤血等異常情況。飲食宜選擇高蛋白、低鹽食物補充流失的蛋白質,如魚肉、蛋清等。恢復期可進行緩步行走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若出現心慌氣促、持續腹痛等不適需立即返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