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可以治愈,但治療效果與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時機及個體差異密切相關。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便血等癥狀。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多在放療期間或結束后短期內出現,慢性期則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急性期患者通過調整飲食、使用止瀉藥物和保護腸黏膜藥物,癥狀多能緩解。慢性期患者需結合腸鏡評估黏膜損傷程度,嚴重者可能需手術治療。
1、急性期治療:
急性放射性腸炎以對癥治療為主。輕度腹瀉可選用蒙脫石散等腸黏膜保護劑,中重度腹瀉需加用洛哌丁胺等止瀉藥物。腹痛明顯者可短期使用解痙藥物如顛茄片。飲食上采用低渣、低脂、高蛋白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多數患者2-4周癥狀逐漸緩解。
2、慢性期干預:
慢性放射性腸炎可能出現腸壁纖維化、狹窄或瘺管等器質性病變。輕度黏膜炎癥可繼續使用腸黏膜修復劑如谷氨酰胺顆粒,合并感染時需口服甲硝唑等抗生素。腸狹窄患者需通過球囊擴張術改善梗阻,復雜瘺管需行腸造口或腸段切除術。營養支持至關重要,中重度患者建議補充短肽型腸內營養粉劑。
日常護理需長期保持低纖維飲食,避免堅果、粗糧等粗糙食物刺激腸道。適當補充維生素B12和鐵劑預防貧血,每周3-4次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定期復查腸鏡監測黏膜修復情況,出現持續便血、體重下降需及時就診。心理上需認識該病可控性,避免過度焦慮影響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