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多數情況下不算嚴重疾病,屬于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變,通過規范治療可痊愈。
1. 疾病特征與分期:
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表現為口腔黏膜上的乳白色斑塊。輕度僅散在少量白膜,擦除后基底潮紅但不出血;中度可見融合成片的偽膜,伴進食時哭鬧;重度可能蔓延至咽喉部,影響吞咽功能。新生兒因免疫系統未完善更易發生,但通常局限于口腔,全身感染風險極低。
2. 治療與護理措施:
輕中度患者可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局部涂抹,配合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哺乳前后需用溫水清洗母親乳頭或奶瓶奶嘴,避免交叉感染。重度合并拒食或發熱時需就醫評估是否需全身抗真菌治療。日常注意喂養器具消毒,避免過度擦拭口腔黏膜。
保持室內通風干燥,減少真菌滋生環境。母乳喂養者母親應避免高糖飲食,人工喂養需控制奶液溫度避免燙傷黏膜。本病預后良好,多數1-2周痊愈,但免疫力低下患兒可能復發。觀察患兒精神狀態與尿量,出現拒食脫水或體溫異常應及時復診。日常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促進黏膜修復,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破壞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