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號出血可能由肛裂、痔瘡、腸道炎癥、結腸息肉、消化道潰瘍等原因引起。
肛裂是肛門皮膚或黏膜的撕裂,多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過度導致。典型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和鮮紅色血滴。日常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溫水坐浴緩解癥狀,避免久蹲用力。
痔瘡是肛門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久坐、便秘或妊娠期腹壓增高為主要誘因。常出現無痛性便血和肛門墜脹感。建議練習提肛運動,局部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痔瘡膏,避免辛辣刺激飲食。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可能引起黏液膿血便,可能與免疫異常、遺傳因素有關,常伴腹痛腹瀉。需完善腸鏡檢查,藥物治療包括美沙拉嗪、潑尼松等免疫調節劑。
腺瘤性息肉好發于40歲以上人群,與基因突變和高脂飲食相關,通常無自覺癥狀但可能間斷出血。確診后需行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或EMR術,術后定期復查腸鏡。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有關,表現為柏油樣黑便伴嘔血。需檢測幽門螺桿菌,采用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阿莫西林三聯療法。
日常需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適量食用香蕉、西梅等潤腸食物,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出血持續3天以上或伴隨頭暈、腹痛加重需立即消化科就診,排除腸道腫瘤等器質性疾病。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3-5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和腸鏡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