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便秘屬于常見現象,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妊娠期激素變化、盆底肌松弛、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均可導致腸道蠕動減緩,分娩后短期內癥狀可能持續存在。
一、生理性因素:
孕激素水平升高會抑制腸道平滑肌收縮,分娩后需數周逐漸恢復。子宮增大壓迫直腸的空間關系改變,產后腹肌松弛也會減弱排便動力。剖宮產術后因麻醉和傷口疼痛限制活動,進一步延緩胃腸功能恢復。建議每日飲水量不低于2000毫升,增加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
二、病理性因素:
產后便秘可能與會陰裂傷疼痛、痔瘡發作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排便時肛門灼痛、便血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因糞便嵌塞引發腹脹嘔吐,需警惕腸梗阻風險。若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低鉀血癥,需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乳果糖等滲透性瀉藥可短期使用,哺乳期應避免含番瀉葉的刺激性瀉劑。
建議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盆底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有助于改善腸道功能。飲食需增加木耳、奇亞籽等水溶性膳食纖維攝入,避免過量飲用濃茶或咖啡。若超過兩周未緩解或伴隨發熱、便血,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可能。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醫囑,優先選擇不影響乳汁安全的緩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