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預防羊水栓塞需重點關注產程管理和基礎疾病控制,主要措施包括規范產前檢查、避免高危操作、控制妊娠期高血壓、減少宮縮過強刺激、及時糾正凝血功能異常。
1、規范產檢:
定期產前檢查能早期發現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高危因素。通過超聲監測羊水量及性狀,胎心監護評估胎兒狀況。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需加強血糖血壓管理,降低血管內皮損傷風險。
2、規避高危操作:
分娩過程中應避免人工破膜、宮縮劑濫用等可能增加羊水入血風險的操作。剖宮產時需規范子宮切口位置,減少胎膜破裂壓力。急產或強直性宮縮時需使用宮縮抑制劑。
3、控制妊娠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會導致血管痙攣和內皮損傷。通過低鹽飲食、降壓藥物維持血壓低于140/90mmHg,子癇前期患者需硫酸鎂解痙治療,降低血管通透性改變引發的羊水成分滲漏。
4、調節宮縮強度:
過量使用縮宮素可能導致子宮收縮過強。需通過胎心監護和宮縮壓力監測調整給藥速度,出現強直性宮縮時立即停藥,必要時使用鹽酸利托君等宮縮抑制劑緩解子宮張力。
5、改善凝血功能:
血小板低于50×10?/L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者需提前補充凝血因子。分娩前糾正貧血,備好新鮮冰凍血漿和纖維蛋白原。對于胎盤早剝患者,需在抗凝治療與出血風險間取得平衡。
建議孕婦保持適度運動如孕期瑜伽、散步等增強心肺功能,避免長時間仰臥位。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K,適量食用深綠色蔬菜。出現突發呼吸困難、低血壓或陰道不凝血時應立即啟動急救流程,醫療團隊需常規備好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搶救藥物,建立多學科協作機制。產后2小時內需持續監測生命體征,警惕遲發型羊水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