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pH監測可通過便攜式記錄儀、導管置入、無線膠囊監測、數據回傳分析、癥狀日志對照等方式完成。該檢查常用于評估胃酸反流情況,可能與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燒心、反酸等癥狀。
1、設備準備:檢查前需使用便攜式pH記錄儀或無線膠囊。記錄儀通過鼻腔插入導管至食管下端,無線膠囊則通過內鏡固定在食管黏膜。患者需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設備移位影響數據準確性。
2、導管置入:經鼻腔插入pH監測導管至食管下括約肌上方5厘米處。置入過程約10分鐘,可能引發短暫惡心或流淚。導管末端連接記錄儀,持續監測24-48小時酸性環境變化。
3、日常記錄:監測期間需記錄進食、平臥、癥狀發作時間。酸性食物如柑橘、碳酸飲料需避免,防止干擾數據。出現燒心或胸痛時按下記錄儀事件按鈕,便于后期癥狀與pH值關聯分析。
4、數據回傳:監測結束后導出記錄儀數據,分析酸暴露時間、反流次數等參數。DeMeester評分系統可量化反流嚴重程度,pH值<4的持續時間超過4.2%即提示病理性反流。
5、結果解讀:結合癥狀日記與pH曲線,判斷反流與癥狀相關性。無線膠囊監測數據通過體表接收器傳輸,7-10天后自然排出,適用于不耐受導管患者。
檢查后24小時內避免駕駛或操作機械,導管置入可能引起短暫咽喉不適。建議選擇低酸飲食如燕麥、香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監測期間保持正常活動量,避免仰臥運動如瑜伽倒立。異常數據需結合胃鏡或食管測壓進一步評估,反復燒心患者可考慮質子泵抑制劑試驗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