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可通過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布洛芬等藥物治療,通常由細菌感染、乳汁淤積、乳頭皸裂、免疫力下降、哺乳方式不當等原因引起。
細菌性乳腺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頭孢氨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菌有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可對抗產β-內酰胺酶細菌;哺乳期患者用藥需選擇青霉素類或頭孢類等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可緩解紅腫熱痛癥狀,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哺乳期患者。局部冷敷能減輕炎癥反應,每日3-4次、每次15分鐘的冷敷可降低組織代謝率。
乳汁淤積者需保持排乳通暢,哺乳前熱敷促進導管擴張,手法按摩從乳房基底部向乳頭方向推擠。電動吸乳器每2-3小時使用一次,避免乳汁滯留加重感染。
乳頭皸裂需涂抹羊毛脂軟膏保護創面,哺乳后擠出少量乳汁涂抹乳頭。使用純棉哺乳墊保持干燥,避免細菌經破損皮膚入侵。
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減少高糖飲食攝入,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調節免疫功能。
急性期需暫停患側哺乳但需排空乳汁,選擇寬松棉質內衣減少摩擦。每日飲水2000ml以上稀釋乳汁,體溫超過38.5℃或出現膿性分泌物應及時就醫。恢復期可進行肩關節環繞運動促進淋巴回流,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胸部壓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