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可能由飲食結構單一、缺乏運動、腸道菌群失衡、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膳食纖維攝入、規律運動、補充益生菌、藥物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改善。
1、排便困難:
排便頻率每周少于3次,糞便干硬呈塊狀或羊糞狀。排便時需用力屏氣,伴隨肛門墜脹感或排便不盡感。長期用力排便可能導致痔瘡或肛裂,建議每日飲用1500-2000ml溫水,早餐后定時如廁培養排便反射。
2、腹脹腹痛:
下腹部持續性脹滿感,進食后加重,可聽到腸鳴音。部分患者出現左下腹隱痛,排便后暫時緩解。這與腸道蠕動減緩、氣體堆積有關,可嘗試順時針按摩腹部,食用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調節菌群。
3、食欲減退:
因腸道內容物滯留產生飽腹感,導致進食量減少。長期可能引發營養不良,表現為體重下降、乏力。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模式,選擇燕麥、火龍果等高纖維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加重消化負擔。
4、伴隨癥狀:
可能與腸易激綜合征、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頭痛、焦慮、睡眠障礙等癥狀。嚴重者出現糞便嵌塞需手法輔助排便,可短期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或比沙可啶等緩瀉劑。
5、并發癥:
長期便秘易誘發痔瘡出血、直腸脫垂,老年患者可能發生糞性潰瘍。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需檢測TSH水平,必要時進行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頑固性便秘可考慮結腸切除術或骶神經刺激術。
日常需保證每日30g膳食纖維攝入,推薦食用奇亞籽、牛油果及綠葉蔬菜。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建立排便日記記錄頻率及性狀,持續兩周未改善需消化科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老年人突發便秘應警惕腸梗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