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但具有侵襲性的惡性腫瘤,起源于口腔黏膜中的黑色素細胞,可能與紫外線暴露、遺傳因素、慢性刺激等因素有關,需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等方式干預。
1、疾病定義:
口腔黑色素瘤指發生在唇、頰、牙齦等口腔黏膜部位的黑色素細胞惡性增殖病變,占所有口腔惡性腫瘤的0.2%-8%。其組織學特征與皮膚黑色素瘤相似,但生物學行為更具侵襲性,早期易發生淋巴結轉移。
2、發病機制:
口腔黑色素瘤可能與長期吸煙、酗酒導致的黏膜慢性損傷有關,部分病例存在BRAF或NRAS基因突變。病損初期多表現為無癥狀的藍黑色斑塊,逐漸發展為潰瘍性結節,伴隨出血、疼痛等癥狀。
3、高危因素:
長期佩戴不合適義齒造成的機械摩擦、口腔黏膜白斑病變、免疫功能低下均為危險因素。臨床檢查可見病變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的典型特征,確診需依賴活檢病理檢查。
4、診斷方法:
除組織病理學檢查外,需進行CT或MRI評估浸潤深度,PET-CT排查遠處轉移。免疫組化檢測S-100、HMB-45等標志物可輔助診斷,分子檢測有助于指導靶向藥物選擇。
5、治療原則:
根治性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范圍需包括2cm安全緣。晚期患者可采用達拉非尼聯合曲美替尼的靶向方案,或納武利尤單抗等免疫治療。術后需每3個月復查口腔鏡和影像學。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選擇軟質飲食如蒸蛋、米糊;保持口腔清潔使用含氟牙膏;戒煙限酒減少黏膜刺激。出現口腔黏膜異常色素沉著持續增大時,應及時就診口腔頜面外科。術后患者可進行唇部功能訓練,如吹氣練習改善口腔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