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文化發展幾千年,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同時兼具康復與保健,覆蓋到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在中藥大家族中,牛黃始終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名貴中藥,享譽國內外。
在中醫歷史上,許多的經典名方中都含有牛黃,如大家熟知的安宮牛黃丸、六神丸、牛黃解毒片等,至今都應用廣泛,在治療一些頑疾上多有奇效。據統計我國4500多種中醫方劑中含牛黃的多達650種。然而自古牛黃便不是能輕易尋得的藥物,因此古籍藥典中許多含牛黃的方劑往往因缺少核心牛黃配伍,雪藏在了醫書中,實在令人嘆息。
50年代我國大力的發展中醫藥,推動中西醫結合,為解決長期以來牛黃原料在臨床應用上的不足,中醫藥工作者開始著手于人工牛黃的研究。1972年,衛生部批準人工牛黃作為原料牛黃的部分代用品,統一了牛黃的配方,由膽紅素0.7%,膽酸12.5%等組成。人工牛黃由化學配伍而成,臨床上具有清熱解毒、化痰定驚的作用。
人工牛黃因在膽紅素等含量上與天然牛黃相比較低,因此應用人工牛黃在一些含牛黃急重癥用藥上并未發揮傳統經典名方實際的藥用效果,并不能完全同等的替代天然牛黃。80年代,我國同濟醫科大學裘法祖院士,蔡紅嬌教授經過30多年研發,運用現代生物仿生技術,在牛體外成功培育出優質牛黃,即體外培育牛黃。體外培育牛黃技術發明者蔡紅嬌教授,因此也被授予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中藥創新終身成就獎”!
體外培育牛黃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里程碑,膽紅素的含量可穩定在35%以上。工業化生產的體外培育牛黃,經過3省份7醫院1850多例臨床實驗的雙盲驗證,靠著過硬的數據,2004年1月,體外培育牛黃正式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與天然牛黃“等量投料使用”,同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規定小兒用藥、名方名藥和含牛黃的42個急重病癥用藥只能使用天然牛黃和體外培育牛黃,不得使用人工牛黃。
體外培育牛黃于2005、2010、2015、2020版藥典中,與天然牛黃的功能主治上完全一致。其作用為“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幾乎可以對癥各種常見頑疾。
自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記載“牛黃乃百草之精華,為世之神物,諸藥莫及”,而再從唐代《千金翼方》,到明清的《本草綱目》、《藥性切用》,經典的醫藥專著上,中醫名家都對牛黃的神奇藥效濃墨重彩。如今體外培育牛黃供給全國4000多家醫院,惠澤數千萬人的健康,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人認識和體驗牛黃的神奇,體外培育牛黃將在預防、保健、調理、治療等各方面呵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