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蟲過敏和過敏性蕁麻疹是兩種不同的過敏反應,主要區別在于誘發因素、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螨蟲過敏主要由塵螨等微生物引起,表現為呼吸道或皮膚癥狀;過敏性蕁麻疹則是由食物、藥物等多種過敏原觸發,以風團和瘙癢為特征。
1、誘發因素:
螨蟲過敏的過敏原主要是塵螨的排泄物或尸體,常見于床褥、地毯等潮濕環境。過敏性蕁麻疹的誘因更為廣泛,包括海鮮、堅果等食物,青霉素等藥物,以及冷熱刺激等物理因素。兩者過敏原性質不同,螨蟲過敏具有環境持續性,而蕁麻疹過敏原多為一次性接觸。
2、發病機制:
螨蟲過敏屬于I型超敏反應,機體對螨蟲蛋白產生特異性IgE抗體,引發組胺釋放。過敏性蕁麻疹同樣為I型超敏反應,但還可通過非免疫機制如直接肥大細胞脫顆粒發病。兩者雖同屬過敏反應,但螨蟲過敏存在明確抗原持續刺激,蕁麻疹則可能為急性發作。
3、臨床表現:
螨蟲過敏多表現為過敏性鼻炎打噴嚏、鼻塞或哮喘胸悶、氣促,皮膚癥狀以濕疹樣改變為主。過敏性蕁麻疹典型癥狀為突發的風團樣皮疹,伴劇烈瘙癢,皮損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前者癥狀持續且與環境相關,后者發作具有一過性特點。
4、診斷方法:
螨蟲過敏需通過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確診,環境過敏原篩查是關鍵。過敏性蕁麻疹診斷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必要時進行過敏原檢測或激發試驗。兩者診斷思路不同,前者側重明確環境致敏原,后者需排除其他蕁麻疹亞型。
5、治療策略:
螨蟲過敏以環境控制除螨、防潮和脫敏治療為主,藥物多用抗組胺藥或鼻用激素。過敏性蕁麻疹急性期需回避過敏原,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嚴重時需糖皮質激素。前者強調長期管理,后者側重急性癥狀控制。
對于螨蟲過敏患者,建議每周用60℃以上熱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罩包裹寢具,保持室內濕度低于50%。過敏性蕁麻疹患者應記錄飲食日記,避免已知過敏食物,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兩者均需避免搔抓皮膚,癥狀持續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必要時進行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日常可補充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適度運動增強體質,但運動誘發的蕁麻疹患者需謹慎選擇運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