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間確實可能增加貧血風險,尤其是經量較大的女性。月經失血會導致鐵元素流失,而鐵是造血的重要原料,長期鐵攝入不足可能引發缺鐵性貧血。
月經期貧血與經量、飲食結構及個體鐵儲備密切相關。正常月經量約為20-60毫升,超過80毫升屬于月經過多。每次月經平均流失鐵元素約15-30毫克,若日常飲食中鐵攝入不足,易造成體內鐵儲備逐漸耗竭。經期女性每日需攝入20毫克鐵,是普通成年女性的1.5倍。
1、經期貧血的高危人群:
存在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婦科疾病的女性,經量常超過100毫升;長期節食或素食者鐵攝入不足;青少年及哺乳期女性因鐵需求量大;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病史者。這類人群可能出現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貧血癥狀,指甲變薄易裂、口角炎等組織缺鐵表現。
2、預防與改善措施:
增加血紅素鐵攝入,如動物肝臟、血制品、紅肉等,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木耳、紫菜、菠菜含非血紅素鐵,需與肉類同食提高利用率。經期避免濃茶、咖啡影響鐵吸收。婦科疾病導致的月經過多需治療原發病,如子宮肌瘤可采用聚焦超聲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考慮藥物抑制內膜生長。
日常可進行快走、瑜伽等溫和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劇烈運動加重缺氧癥狀。每周食用2-3次豬肝或鴨血,每次50克左右;經期后連續3天飲用紅棗枸杞湯補充鐵質。出現持續心悸、活動后氣促需檢測血清鐵蛋白,低于15微克/升提示鐵儲備耗盡,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補鐵。保持規律作息和情緒穩定,避免內分泌紊亂加重經期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