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過少可通過睪酮替代療法、十一酸睪酮、甲睪酮等藥物治療,通常由睪丸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疾病、遺傳因素、藥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睪酮替代療法是治療雄性激素缺乏的主要手段,通過外源性補充睪酮恢復生理水平。常用藥物包括長效注射劑如庚酸睪酮,需每2-4周肌肉注射一次;凝膠制劑如睪酮凝膠可每日涂抹于皮膚;口服制劑如十一酸睪酮需隨餐服用以促進吸收。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血睪酮濃度、紅細胞壓積及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十一酸睪酮作為口服雄激素制劑,通過淋巴系統吸收可避免肝臟首過效應。該藥物適用于中老年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能改善性欲減退、疲勞和肌肉量減少等癥狀。需注意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血脂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用藥期間應避免與抗凝藥物聯用。
甲睪酮屬于17-烷基化睪酮衍生物,具有較強蛋白同化作用。臨床用于治療睪丸功能衰竭導致的雄性激素缺乏,可促進第二性征發育和維持骨密度。但長期使用可能抑制自身睪酮分泌,增加肝毒性風險,不建議作為首選治療藥物。
原發性性腺功能減退可能與克蘭費爾特綜合征、睪丸炎、隱睪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睪丸體積縮小、無精癥、骨密度降低等癥狀。除激素替代外,隱睪癥需行睪丸固定術,嚴重生精障礙可考慮輔助生殖技術。
繼發性性腺功能減退常源于垂體瘤、血色素沉著癥等,多伴隨頭痛、視力障礙、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癥狀。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垂體瘤可選擇經蝶竇手術或放療,同時配合GnRH脈沖治療促進睪丸功能恢復。
日常飲食應增加牡蠣、牛肉、堅果等富含鋅元素食物,規律進行抗阻訓練促進睪酮分泌,避免過度飲酒和熬夜。若出現持續疲勞、勃起功能障礙或情緒波動,建議內分泌科就診評估激素水平,排除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綜合征等并發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