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通過脫離高溫環境、物理降溫、補充電解質、藥物緩解、重癥就醫等方式治療。中暑通常由高溫暴露、體液流失、體溫調節障礙、基礎疾病、藥物影響等原因引起。
1、脫離高溫環境:
立即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緊身衣物,保持平臥體位。避免繼續暴露于高溫高濕環境,使用風扇或空調輔助降溫。環境溫度每降低1℃,核心體溫下降速度可提升0.2℃/分鐘。
2、物理降溫:
用冷水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或使用冰袋冷敷。避免直接用冰水浸泡,可能引發寒戰反而不利散熱。體溫降至38℃以下時停止降溫,防止過度低溫。
3、補充電解質:
飲用含鈉鉀的淡鹽水或運動飲料,每小時補充500-1000ml液體。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純水,可能加重電解質紊亂。可進食西瓜、橙子等含水分及鉀元素的水果。
4、藥物緩解:
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頭痛癥狀,地塞米松用于腦水腫輔助治療,氯丙嗪適用于重癥降溫。藿香正氣水等中藥可改善惡心嘔吐,但需避免含酒精制劑加重脫水。
5、重癥就醫:
出現意識模糊、抽搐、體溫超過40℃時需緊急送醫。可能與熱射病導致多器官衰竭有關,通常表現為譫妄、無汗、血壓下降等癥狀。靜脈補液、血液凈化是重癥核心治療手段。
預防中暑需保持每日2000ml飲水,高溫時段避免劇烈運動,外出佩戴遮陽帽。飲食選擇冬瓜湯、綠豆粥等清熱食材,運動后及時補充含鹽分食物。空調房與戶外溫差建議控制在8℃以內,逐步適應溫度變化可減少體溫調節負擔。出現頭暈心悸等先兆癥狀時需立即中止活動,必要時測量體溫監測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