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型肝炎可通過肝功能檢測、肝炎病毒標志物篩查、影像學檢查、凝血功能評估、肝組織活檢等方式診斷。黃疸型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損傷、藥物毒性、自身免疫異常、膽道梗阻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檢測:
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水平升高是黃疸型肝炎的核心指標,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數(shù)值異常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膽汁淤積。白蛋白降低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表明肝臟合成功能受損。
2、病毒標志物篩查:
甲型肝炎病毒IgM抗體陽性可確診急性HAV感染,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體IgM陽性提示急性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RNA檢測能發(fā)現(xiàn)HCV現(xiàn)癥感染,戊型肝炎病毒IgM抗體有助于HEV診斷。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血清學檢測可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
3、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能觀察肝臟形態(tài)變化和膽管擴張情況,CT掃描可鑒別占位性病變和膽道結石。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對膽管狹窄定位準確,瞬時彈性成像技術可無創(chuàng)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增強MRI有助于鑒別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
4、凝血功能評估:
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超過1.5提示嚴重肝損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反映內源性凝血途徑異常。D-二聚體升高需警惕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纖維蛋白原水平下降與肝功能失代償相關。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可能合并脾功能亢進。
5、肝組織活檢:
經皮肝穿刺活檢能明確肝細胞壞死程度和炎癥分級,免疫組化染色可鑒別自身免疫性肝病。銅染色陽性見于肝豆狀核變性,鐵定量檢測診斷血色病。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金標準。
診斷期間需保持清淡飲食,適當增加南瓜、胡蘿卜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膽汁淤積。恢復期可進行散步、太極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出現(xiàn)意識改變或嘔血等嚴重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慢性肝炎患者應每3-6個月復查超聲和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