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睪炎可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病原學檢查、癥狀評估等方式診斷。附睪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尿路逆行感染、性傳播疾病、免疫因素、外傷等原因引起。
醫生通過觸診陰囊評估附睪腫脹程度與壓痛反應,急性期可見患側陰囊皮膚發紅、皮溫升高,慢性期可能觸及附睪硬結。需同時檢查精索與睪丸排除扭轉可能,提睪反射測試有助于鑒別診斷。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尿常規可見膿尿或菌尿。前列腺液檢查適用于慢性附睪炎患者,精液分析能評估炎癥對生育功能的影響,C反應蛋白檢測可反映急性炎癥程度。
陰囊超聲為首選檢查手段,能清晰顯示附睪增大、血流信號增強等典型表現,同時鑒別睪丸扭轉或腫瘤。多普勒超聲可評估睪丸缺血情況,磁共振成像適用于復雜病例的診斷與鑒別。
尿道分泌物培養可明確淋球菌或衣原體感染,血培養適用于高熱患者。PCR技術能檢測特異性病原體核酸,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選擇,慢性患者需排查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可能。
突發陰囊劇痛伴發熱提示急性細菌性附睪炎,慢性患者表現為反復隱痛或墜脹感。需記錄排尿異常、性接觸史等伴隨癥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可量化癥狀嚴重程度。
日常需避免久坐壓迫陰囊,穿著寬松棉質內褲減少摩擦。急性期可冰敷緩解腫脹,慢性期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飲食宜選擇冬瓜、薏仁等利尿食物,限制辣椒、酒精等刺激性攝入。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避免騎行等會陰部受壓運動。出現持續高熱或陰囊皮膚潰爛需立即就醫,治療期間禁止性行為直至癥狀完全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