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體溫是判斷是否發燒最直接的方法,腋下體溫超過37.3℃或口腔體溫超過37.5℃可視為發熱。
發熱通常伴隨身體不適,如畏寒、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部分人群可能出現面部潮紅、呼吸加快或食欲下降。嬰幼兒發熱時易出現哭鬧不安、嗜睡或拒食。老年人因體溫調節功能減退,發熱癥狀可能不典型,需結合其他表現綜合判斷。
1、體溫測量方法:
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需保持5分鐘,電子體溫計聽到提示音后讀取數據。測量前避免劇烈運動、進食或飲用冷熱飲,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體溫暫時性波動。測量口腔溫度時需將體溫計置于舌下并緊閉嘴唇,測量期間不可說話或移動。耳溫槍測量需對準鼓膜方向,確保探頭與耳道緊密貼合。
2、癥狀觀察要點:
持續監測體溫變化趨勢比單次測量更重要,建議每日固定時間記錄體溫曲線。觀察是否伴隨咳嗽、咽痛、皮疹等體征,這些癥狀有助于判斷發熱原因。出現意識模糊、抽搐或呼吸困難等嚴重表現時需立即就醫。慢性病患者發熱超過38.5℃或持續3天未退應及時咨詢
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促進代謝,選擇小米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發熱期間避免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睡眠。居室溫度維持在20-24℃為宜,出汗后及時更換干爽衣物。體溫超過38.5℃可采用溫水擦浴物理降溫,重點擦拭頸部、腋窩等大血管分布區域。退熱后仍應觀察3天體溫變化,警惕病情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