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癌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活檢綜合判斷,具體標準包括尿道鏡檢查、尿液細胞學檢查、CT/MRI影像評估、組織病理學確診以及腫瘤標志物檢測。
1、尿道鏡檢查:
尿道鏡可直接觀察尿道黏膜病變,發現異常增生或腫物時進行靶向活檢。典型表現包括黏膜糜爛、菜花樣新生物或潰瘍性病灶,鏡下取材是確診的金標準之一。
2、尿液細胞學檢查:
通過離心沉淀檢測尿液中脫落的腫瘤細胞,連續三次檢查可提高陽性率。該方法對高級別尿路上皮癌敏感度達70%,但低級別腫瘤可能存在假陰性。
3、影像學評估:
CT尿路造影能顯示尿道占位及周圍浸潤情況,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更高,可鑒別腫瘤分期。增強掃描中病灶呈不均勻強化,晚期病例可見盆腔淋巴結轉移。
4、病理活檢確診:
經尿道鏡或手術獲取的組織標本需進行HE染色和免疫組化檢查。尿路上皮癌表達CK7、CK20陽性,鱗癌則呈現P40、P63陽性,病理分型直接影響治療方案選擇。
5、腫瘤標志物檢測:
NMP22、BTA等尿液蛋白標志物可作為輔助指標,血清CEA升高提示晚期病變。這些指標需與影像和病理結果聯合分析,單獨檢測特異性不足。
日常需保持每日飲水2000ml以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選擇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出現無痛性血尿、排尿困難等癥狀時應立即就診,術后患者需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長期隨訪需監測腎功能及電解質水平。放射治療期間建議使用無皂基清潔劑護理會陰皮膚,避免摩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