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多數情況下不屬于嚴重疾病,但需根據病程和癥狀及時干預。該病以中耳積液為主要特征,常伴隨聽力下降、耳悶脹感,多數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完全恢復。
一、急性期癥狀與干預:
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耳部堵塞感、聽力輕度減退,部分患者有耳鳴現象。此階段可通過鼻腔減充血劑改善咽鼓管功能,配合口服黏液促排劑加速積液排出。物理治療如咽鼓管吹張、鼓膜按摩可輔助緩解癥狀。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暢,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二、慢性期風險與處理:
病程超過3個月可能發展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長期積液會導致鼓膜粘連、聽骨鏈固定。此時需考慮鼓膜穿刺抽液或置管術,嚴重聽力損傷者需進行聽力重建手術。慢性期可能與鼻咽部病變如腺樣體肥大、過敏性疾病相關,需同步治療原發病。
建議保持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黏膜水腫;每日進行耳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度咀嚼口香糖幫助咽鼓管開放。游泳時佩戴耳塞防止污水入耳,乘坐飛機或潛水前可使用鼻噴劑預防氣壓損傷。若出現持續耳痛、高熱或眩暈癥狀,需立即就醫排除化膿性中耳炎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