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性白內障的臨床表現包括晶狀體混濁、視力下降、眩光敏感、色覺異常、對比敏感度降低。
輻射性白內障早期表現為晶狀體后囊下出現點狀或片狀混濁,隨病情進展混濁范圍擴大。這種混濁在裂隙燈檢查下呈特征性羽毛狀或面包屑樣外觀,與紫外線或電離輻射導致的晶狀體上皮細胞DNA損傷有關。
患者初期可能僅感視物模糊,尤其在強光環境下癥狀加重。隨著晶狀體混濁程度增加,視力進行性減退,嚴重者可降至手動視力。部分患者會出現單眼復視現象,與晶狀體不均勻混濁導致光線散射有關。
輻射損傷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后,光線通過時發生異常折射。患者表現為夜間行車時對面車燈眩光難忍,白天陽光下需頻繁瞇眼。這種癥狀往往早于明顯視力下降出現,可作為早期篩查指標。
4、色覺異常:
晶狀體變性能吸收短波長光線,導致患者對藍色系色彩辨識度下降。臨床檢查可見Farnsworth-Munsell色覺測試中藍色區辨色錯誤率增高,嚴重者出現整體色覺飽和度降低現象。
患者閱讀時感覺文字與背景界限模糊,低對比度環境下視功能明顯受損。通過正弦波光柵測試可發現中高空間頻率的對比敏感度顯著下降,這種改變與晶狀體透明度喪失導致的光學質量下降直接相關。
輻射性白內障患者需定期進行視力及晶狀體狀態監測,日常佩戴防紫外線眼鏡可延緩進展。飲食中增加富含葉黃素、玉米黃質的深色蔬菜,適度補充維生素C、E等抗氧化劑。戶外活動時建議配戴寬檐帽,避免長時間暴露于強光環境。當視力影響日常生活時,需考慮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