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洗澡耳朵進水可通過保持干燥、調整姿勢、使用棉簽、觀察癥狀、就醫處理等方式治療。新生兒耳朵進水通常由耳道結構特殊、洗澡姿勢不當、水流沖擊、耳垢軟化、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
用干凈毛巾輕輕吸干耳廓周圍水分,避免用力擦拭或掏挖耳道。將嬰兒頭部側向進水一側,利用重力使水自然流出。可嘗試用吹風機低溫檔距耳朵30厘米以上吹拂,加速水分蒸發。
洗澡時采用頭高腳低傾斜姿勢,避免水流直接沖向耳部。使用嬰兒專用浴盆支撐頸部,單手托住頭部使耳廓高于水面。沖洗時用手掌護住耳廓,采用海綿擦洗替代直接淋水。
選擇嬰兒專用棉簽,僅清潔耳廓可見部位的水漬。將棉簽傾斜45度沿耳廓褶皺輕柔滾動吸水,禁止插入耳道內部。操作時固定嬰兒頭部防止突然轉動,建議兩人配合完成。
進水后24小時內觀察是否出現頻繁抓耳、哭鬧不安、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可能與繼發感染、耳垢膨脹堵塞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耳廓發紅、異味滲出、聽力敏感度下降等癥狀。
出現發熱、黃色分泌物或持續哭鬧需兒科就診,可能與細菌性外耳道炎、中耳炎等因素有關。醫生可能開具氧氟沙星滴耳液、氫化可的松軟膏等藥物,嚴重者需進行耳道沖洗或鼓膜檢查。
日常護理可配合橄欖油軟化耳垢,哺乳時保持頭部抬高姿勢減少嗆奶風險。選擇無淚配方的嬰兒沐浴露減少刺激,洗澡水溫控制在37-38℃。若反復出現進水情況,建議使用防水耳貼或改用擦浴方式清潔。觀察3天后無改善或出現耳道腫脹,需耳鼻喉科專科檢查排除先天性耳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