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葡萄球菌感染通常危害較小,多數情況下屬于機會性感染。其危害程度主要與感染部位、宿主免疫力、細菌耐藥性、合并基礎疾病以及治療及時性等因素有關。
1、感染部位:
皮膚或黏膜表淺感染如毛囊炎危害較低,可能僅需局部消毒處理;若侵入血液引發敗血癥或感染人工植入物如心臟瓣膜、關節假體,則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感染導管相關尿路時可能引起反復發熱。
2、宿主免疫力:
健康人群感染后多呈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如HIV感染者、化療患者可能出現播散性感染。糖尿病患者傷口感染后易發展為慢性潰瘍,新生兒可能發生化膿性關節炎。
3、細菌耐藥性:
甲氧西林敏感株MSSE對常規抗生素反應良好,甲氧西林耐藥株MRSE可能延長治療周期。耐萬古霉素菌株VRSE感染需使用利奈唑胺等特殊抗生素。
4、合并基礎疾病:
合并心內膜炎可能引發栓塞事件,血液透析患者易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可能繼發肺炎,表現為持續咳嗽和胸痛。
5、治療及時性:
早期干預可預防感染擴散,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感染性休克。人工關節感染若未及時處理可能需取出植入物,眼內炎延遲治療可能影響視力。
建議保持皮膚清潔完整,避免共用剃須刀等個人物品。免疫力低下者需定期消毒導管入口,手術前規范備皮。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征象時及時就醫,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醫務人員需嚴格執行手衛生,對于留置導管患者每日評估感染風險。飲食上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促進皮膚屏障修復。慢性病患者建議每3個月復查免疫功能指標,雨季注意保持皮膚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