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狹窄會引起排便困難。肛門狹窄是指肛門或直腸末端管腔變窄,導致糞便通過受阻,出現排便費力、排便時間延長等癥狀。
肛門狹窄的常見原因:
肛門狹窄可能與先天發育異常、肛門手術創傷、慢性炎癥刺激等因素有關。先天發育異常多見于嬰幼兒,表現為出生后即出現排便困難。肛門手術如痔瘡切除術、肛瘺手術后局部瘢痕形成,可導致肛門狹窄。慢性炎癥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長期反復發作,也可能引起肛門狹窄。
肛門狹窄的典型表現:
肛門狹窄患者通常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時間延長、糞便變細呈鉛筆狀。嚴重者可出現腹脹、腹痛等腸梗阻癥狀。長期排便困難可能導致肛裂、痔瘡等并發癥。肛門指檢可觸及狹窄環,肛門鏡檢可見肛門管腔明顯狹窄。
肛門狹窄的治療措施:
輕度肛門狹窄可通過飲食調節、肛門擴張等方法改善。飲食上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飲水保持大便軟化。肛門擴張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使用專用擴張器循序漸進擴大肛門。中重度狹窄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如肛門成形術、狹窄環切除術等。術后需定期復查,預防再次狹窄
保持規律排便習慣對預防肛門狹窄很重要。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排便,避免久蹲用力。適當運動如散步、提肛運動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出現排便困難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后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