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確診需結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常見類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
一、典型癥狀識別:
病毒性肝炎早期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非特異性癥狀。急性期可見皮膚鞏膜黃染、尿色加深、肝區隱痛;慢性肝炎患者可能伴隨蜘蛛痣、肝掌或腹水。甲型肝炎起病急驟,乙型與丙型易轉為慢性,戊型肝炎孕婦感染風險較高。
二、實驗室檢查要點:
血清學檢測是確診核心,包括肝功能指標和病毒標志物。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總膽紅素升高反映膽汁淤積。甲肝需查抗-HAV IgM抗體,乙肝需檢測HBsAg、HBeAg及HBV-DNA,丙肝需查抗-HCV抗體和HCV-RNA。凝血功能異常可能預示重癥化傾向。
三、影像學輔助診斷:
腹部超聲可觀察肝臟形態變化,慢性肝炎可見肝實質回聲增粗。瞬時彈性成像能評估肝纖維化程度,CT或MRI有助于鑒別肝癌等并發癥。急性重型肝炎需監測肝臟體積縮小情況。
日常需避免飲酒和損肝藥物,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與維生素。慢性患者應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與病毒載量,接種甲肝乙肝疫苗可預防感染。出現持續乏力、腹脹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并監測腹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