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惡心可能由胃食管反流、妊娠反應、前庭功能障礙、藥物副作用、焦慮癥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心理干預等方式緩解。
1、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是成年人惡心的常見原因。賁門括約肌松弛會使胃內容物反流,伴隨燒心、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建議避免高脂飲食和睡前進食,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減少胃酸分泌。長期反流需胃鏡檢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病變。
2、妊娠反應:
孕早期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會刺激嘔吐中樞,晨起惡心多見,可能伴隨乳房脹痛、停經等表現。建議少量多餐補充維生素B6,嚴重脫水需靜脈補液。妊娠劇吐患者需監測尿酮體排除代謝紊亂。
3、前庭功能障礙:
耳石癥或梅尼埃病會引起旋轉性眩暈伴惡心,體位改變時癥狀加劇。可通過耳石復位手法治療,美克洛嗪等抗組胺藥能緩解眩暈。反復發作需進行冷熱試驗等前庭功能檢查。
4、藥物副作用:
抗生素、化療藥等通過刺激延髓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導致惡心。二甲雙胍常見消化道反應,建議餐中服藥。使用阿片類止痛藥時可聯用昂丹司瓊等5-HT3受體拮抗劑預防嘔吐。
5、焦慮癥: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會引起心因性惡心,多伴有心悸、出汗等軀體化癥狀。認知行為療法和放松訓練可改善癥狀,必要時短期使用帕羅西汀等抗焦慮藥物。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后確診。
日常建議保持規律飲食,避免空腹食用刺激性食物,餐后2小時內不要平臥。生姜含6-姜酚可抑制胃腸蠕動亢進,可取鮮姜片泡水飲用。有氧運動如快走能促進胃腸排空,但眩暈患者應避免突然轉頭。持續惡心超過1周或伴隨體重下降、嘔血等預警癥狀時,需消化內科就診完善胃鏡、腹部超聲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