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垂直傳播及性接觸傳播,唾液傳播風險極低但存在理論可能性。日常共餐、接吻等行為通常不會導致感染,需同時滿足口腔黏膜破損和病毒載量高等條件。
1、傳播途徑:
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和體液,經破損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母嬰傳播包括分娩時接觸母血或體液,性傳播源于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交換。唾液傳播需病毒量達到10^7-10^8拷貝/毫升,遠高于日常接觸濃度。
2、唾液風險:
健康人群唾液病毒含量通常低于檢測限,但深度接吻或共用牙刷可能構成風險。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等黏膜損傷會提升傳播概率,感染者唾液病毒載量超過10^6拷貝/毫升時需警惕。
3、日常防護:
避免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傷口暴露時立即消毒處理,性行為使用避孕套。家庭成員建議接種乙肝疫苗,產生表面抗體后可獲得免疫力。
4、高危場景: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或吸毒者共用針具屬于明確高風險行為。紋身、穿耳洞等侵入性操作需確保器械嚴格消毒。感染者血液污染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
5、檢測干預:
暴露后72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時接種疫苗。定期檢測乙肝兩對半,表面抗體滴度低于10mIU/ml需加強免疫。慢性感染者每3-6個月監測肝功能與病毒載量。
保持均衡飲食有助于肝臟修復,適當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攝入。規律運動可提升免疫力,推薦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避免酒精和霉變食物減輕肝臟負擔,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新生兒應在出生24小時內完成首針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