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胃炎是否嚴重需結合具體病情判斷。多數情況下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控制,但若合并潰瘍、出血或癌變傾向則需高度重視。
一、輕度活動性胃炎:
胃黏膜存在炎癥但未出現糜爛或潰瘍時,癥狀常表現為上腹隱痛、餐后飽脹或反酸。此類情況通過抑酸藥物如奧美拉唑、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以及調整飲食結構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后,2-4周內多能緩解。日常需注意保持規律作息,減少精神壓力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二、中重度活動性胃炎:
若胃鏡檢查發現黏膜糜爛伴出血點或潰瘍形成,可能出現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此類情況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有關,需進行呼氣試驗或病理活檢明確病因。治療需聯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進行根除治療,同時配合靜脈抑酸藥物。伴隨貧血者需補充鐵劑和維生素B12。
三、特殊類型活動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或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時,需每6-12個月復查胃鏡監測。此類患者可能出現惡性貧血或體重進行性下降,需定期注射維生素B12并嚴格控制腌制、煙熏食品攝入。
患者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選擇蒸煮烹調方式,每日攝入50克優質蛋白如魚肉、豆腐。避免空腹食用菠蘿、山楂等促胃酸分泌食物。建議每周進行3次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通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黏膜修復。出現持續腹痛、消瘦或排便異常時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