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肝轉移指結腸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肝臟形成繼發性腫瘤,可能與腫瘤侵襲性強、血管生成異常、免疫逃逸、基因突變及微環境改變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化療、局部消融及免疫治療等方式干預。
腫瘤細胞從原發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肝臟作為門靜脈回流的第一站,成為結腸癌最常見的轉移靶器官。腫瘤細胞通過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破壞基底膜,黏附于肝竇內皮細胞形成轉移灶。
原發腫瘤直徑超過5厘米、低分化腺癌、脈管浸潤、淋巴結轉移及CEA持續升高患者轉移風險顯著增加。KRAS/BRAF基因突變與轉移潛能增強相關,約60%患者確診時已存在微轉移。
轉移灶多呈灰白色結節狀,鏡下可見腺管結構破壞,癌細胞異型性明顯。免疫組化顯示CK20/CDX2陽性表達,與原發灶具有相似分子特征,但可能出現HER2擴增等新變異。
增強CT顯示動脈期環形強化、門脈期快速消退的"牛眼征";MRI彌散加權成像對<1厘米病灶敏感度達90%。PET-CT可鑒別活性腫瘤組織,超聲造影有助于評估病灶血供。
局限性轉移可采用肝段切除術或射頻消融,系統治療包含FOLFOX/FOLFIRI化療方案聯合貝伐珠單抗。瑞戈非尼等抗血管生成藥物適用于三線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MSI-H型有效。
日常需保證每日30g膳食纖維攝入,適量補充ω-3脂肪酸,術后6周內避免劇烈運動。監測肝功能及腫瘤標志物變化,肝儲備功能評估可采用吲哚菁綠試驗。多學科診療模式可提高生存獲益,五年生存率從單純化療的5%提升至根治性手術后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