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在病灶局限于子宮體且未侵犯肌層或發生轉移時發現屬于早期。此時腫瘤尚未突破子宮內膜基底膜,臨床治愈率可達80%以上。
1、早期子宮內膜癌的特征:
早期患者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后出血或月經周期紊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陰道排液、下腹隱痛等非特異性癥狀。通過婦科檢查可見子宮輕度增大,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增厚但肌層完整。診斷需依賴分段診刮或宮腔鏡活檢,病理類型以子宮內膜樣腺癌為主。
2、診斷時機與分期關系:
國際婦產科聯盟將Ⅰ期定義為腫瘤局限子宮體,其中ⅠA期指腫瘤浸潤肌層<50%,ⅠB期浸潤≥50%。從出現癥狀到確診的時間窗口至關重要,若在初次異常出血后3個月內完成檢查并確診,多屬于可根治階段。腫瘤標志物CA125通常正常或輕度升高,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評估肌層浸潤深度。
3、延誤診斷的高危因素:
肥胖、糖尿病、長期無排卵性不孕等患者更易發生延誤。這些人群可能將異常出血誤認為月經失調,導致確診時約15%患者已進展至Ⅱ期。未定期婦科體檢者、對激素替代治療缺乏監測者,其發現時晚期風險增加2-3倍。遺傳性林奇綜合征患者需每年進行子宮內膜活檢篩查。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與保持健康體重可顯著降低疾病風險。建議育齡期女性關注月經變化,絕經后婦女出現任何陰道出血應立即就診。日常需控制動物脂肪攝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取,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確診患者應避免食用含雌激素類保健品,術后康復期可配合中醫調理改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