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氣轉涼,空氣干燥,加上花粉飛揚,風沙四起,故是皮炎的多發季節。患上皮炎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影響心情,嚴重者可轉為慢性甚至導致心身疾病。為此,筆者根據臨床經驗,就常見秋季皮炎的中藥治療方法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皮膚瘙癢癥
指僅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損的一種皮膚病。在中醫屬于"癢風"、"風瘙癢"等范疇。多見于年老體弱或兼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點是僅有全身性瘙癢和伴有繼發性抓痕、血痂、脫屑和色素沉著,而無原發性皮損。對于長期瘙癢者應排除內臟疾病和惡性腫瘤的存在。
用藥參考 1.內服法:可口服烏蛇止癢丸,每次3~5克,每天2次;或口服濕毒清丸,每次3粒,每天3次;或六味地黃丸,每次5克,每天2次;或安神祛癢沖劑,每次1包,每天3次。2.外治法:可外涂祛風止癢霜,每天2~3次;或涂1%薄荷三黃洗劑,每天2次;或用防風15克,生地25克,白芍12克,細辛6克,白蘚皮12克,蛇床子15克(另包),地膚子20克(另包),甘草6克,煎水洗澡,每天1次。
神經性皮炎
主要發生于暴露易摩擦部位,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秋季多發或者加重。在中醫屬于"皮疴"等范疇。多見于青壯年,主要見于頸后、兩側、肘后、骶尾以及外陰等處。病起之初有瘙癢而無皮損,以后因瘙抓出現抓痕、脫屑、血痂,以后逐漸苔蘚化,形如皮革,堅厚無比。
用藥參考 1.內服法:可口服健脾滲濕沖劑,每次20克,每天3次;或龍膽瀉肝丸,每次1丸,每天3次;或神經性皮炎口服液,每次1支,每天3次。2.外治法:可用消炎止癢洗劑外洗患處,每天2次;或飛揚洗劑外洗患處,每天2次;或先用10%硫磺(或風油精)均勻薄薄地涂于患處,然后用電吹風微吹患處,溫度以可以忍受為宜,每天1次,每次20分鐘;或用丹參15克,生地30克,柴胡12克,茯苓12克,黃芩15克,甘草6克,煎水洗患處,每晚1次。
急慢性蕁麻疹
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血管反應性過敏性皮膚病,在中醫屬于"癮疹"等范疇。起病先有皮膚瘙癢,后有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略高出于皮膚,呈散發性,可融合成環狀、地圖狀;幾團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不等,消退后不留痕跡,時隱時現。進食魚蝦等可加重。
用藥參考 1.內服法:可口服防風通圣丸,每次6克,每天3次;或玉屏風散丸,每次6克,每天3次;或逍遙丸,每次9克,每天3次;或歸脾丸,每次9克,每天3次;或烏雞白鳳丸,每次1丸,每天2次。2.外治法:可用路路通60克,蠶沙50克,厚樸30克,防風20克,加水適量,煎水熏洗患處;或用百部20克,明礬10克,50%酒精100毫升,浸泡2周后,外涂患處,每天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