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性腺癌屬于惡性腫瘤,不存在良性類型。浸潤性腺癌的惡性程度主要與組織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等因素相關。
1、病理定義:
浸潤性腺癌是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病理學特征為癌細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圍組織浸潤性生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標準,所有腺癌均屬于惡性范疇,不存在良性亞型。診斷需通過組織活檢明確,典型表現為腺體結構紊亂和細胞異型性。
2、生物學行為:
這類腫瘤具有侵襲性和轉移潛能,可隨淋巴系統或血液循環擴散至遠處器官。早期可能僅表現為局部腫塊,隨著進展可出現周圍組織侵犯。常見轉移部位包括肺、肝、骨等,不同原發灶的轉移傾向存在差異。
3、診斷標準:
病理檢查是確診金標準,需觀察腺體排列方式、細胞核分裂象等特征。免疫組化標記如CK7、TTF-1等可輔助判斷組織來源。影像學檢查用于評估浸潤范圍和轉移情況,CT或MRI能顯示腫瘤與周圍結構的解剖關系。
4、臨床處理:
治療方案根據分期制定,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中晚期需結合放化療。靶向治療適用于特定基因突變患者。多學科協作模式可優化治療決策,全程管理需考慮腫瘤生物學特性和患者整體狀況。
5、預后因素:
五年生存率與TNM分期密切相關,Ⅰ期可達80%以上,Ⅳ期則顯著降低。組織學分級、脈管侵犯等也是重要預后指標。規范治療后仍需長期隨訪,監測復發和轉移。
確診后應保持均衡飲食,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抗氧化營養素。根據體能狀況選擇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過度疲勞。治療期間注意口腔黏膜護理,預防感染。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出現體重驟降、持續疼痛等癥狀及時就診。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可參加專業康復指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