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牙周袋可通過牙周基礎治療、口腔衛生維護、藥物輔助治療、定期復查、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假性牙周袋通常由牙齦增生、不良修復體刺激、局部菌斑堆積、咬合創傷、激素水平變化等原因引起。
1、牙周基礎治療:
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是核心處理手段,通過超聲波或手工器械清除牙結石及菌斑生物膜,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對于深達4毫米以上的假性牙周袋,需配合根面平整術促進牙齦再附著。治療過程中可能使用局部麻醉減輕不適。
2、口腔衛生維護:
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牙縫刷清潔鄰面,推薦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控制菌斑。避免橫向刷牙損傷牙齦,選擇軟毛牙刷減少機械刺激。正畸患者需使用沖牙器清理托槽周圍,修復體邊緣處需重點清潔。
3、藥物輔助治療:
急性炎癥期可短期使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等局部緩釋藥物。全身用藥包括甲硝唑片對抗厭氧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用于廣泛炎癥控制。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長期使用引發菌群失調。
4、定期復查:
治療后每3-6個月進行牙周探診檢查,監測袋深度變化。通過牙周指數評估和影像學復查判斷療效,發現復發跡象及時干預。糖尿病患者、吸煙者需縮短復查間隔至2-3個月。
5、手術治療:
對頑固性病例可采用牙齦切除術修整增生組織,翻瓣術暴露根面進行徹底清創。伴有骨缺損時實施引導性組織再生術,采用膠原膜或骨粉填充缺損區。術后需配合牙周塞治劑保護創面。
日常建議增加維生素C攝入促進牙齦健康,食用蘋果、胡蘿卜等需咀嚼的食物增強牙齦自潔作用。避免過燙或過硬食物刺激牙齦,戒煙可顯著改善牙齦微循環。堅持叩齒鍛煉增強牙周組織抵抗力,睡眠時避免單側咀嚼造成局部負荷過重。出現牙齦出血、腫脹加重需及時復診,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強口腔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