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可通過抑酸藥、胃黏膜保護劑、促胃腸動力藥、膽汁結合劑、中成藥等藥物治療。反流性胃炎通常由胃酸分泌異常、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長期藥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抑酸藥: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黏膜炎癥。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適用于輕中度癥狀,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用藥方案。長期使用需警惕低鎂血癥等不良反應。
2、胃黏膜保護劑:
鋁碳酸鎂可中和胃酸并形成保護膜,硫糖鋁能在潰瘍面形成屏障。這類藥物需空腹服用,與抑酸藥聯用時應間隔2小時。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含鋁制劑。
3、促胃腸動力藥: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強食管蠕動,加速胃排空。使用期間需監測心電圖變化,避免與抗膽堿藥同服。妊娠期及胃腸道出血患者禁用。
4、膽汁結合劑:
考來烯胺能結合反流的膽汁酸,減輕其對胃黏膜的損傷。該藥可能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長期使用需補充維生素AD。服藥需與其他藥物間隔4小時。
5、中成藥:
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具有理氣和胃功效,適用于輕癥輔助治療。中藥成分復雜,聯合西藥使用時需注意相互作用,脾胃虛寒者應辨證用藥。
反流性胃炎患者日常應避免高脂、辛辣飲食,餐后保持直立位2小時,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避免穿緊身衣物增加腹壓。癥狀持續或出現嘔血、黑便等報警癥狀時需及時胃鏡檢查。建議定期復查評估療效,調整用藥方案需在消化科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