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宮再次妊娠需通過定期產檢、控制體重、監測瘢痕厚度、選擇合適分娩方式、警惕子宮破裂等方式降低風險。瘢痕子宮通常由剖宮產史、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穿孔修復術等因素導致。
1、定期產檢:孕6周起需每4周進行超聲檢查,重點觀察孕囊著床位置與瘢痕關系。孕20周后增加胎心監護頻率,通過NST試驗評估胎兒狀況。發現胎盤前置或植入需立即轉診三級醫院。
2、體重管理:孕期增重控制在11-16公斤,避免巨大兒增加子宮張力。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每日補充400μg葉酸。每周進行150分鐘低強度運動如孕婦瑜伽、散步。
3、瘢痕監測:孕18-24周經陰道超聲測量瘢痕肌層厚度,臨界值2.5mm需縮短復查間隔。出現局部壓痛或陰道流血時,急診行MRI評估肌層連續性。
4、分娩決策:瘢痕厚度>3mm可嘗試VBAC分娩,產程中禁用縮宮素。既往古典式剖宮產或兩次剖宮產史者需擇期剖宮產,手術時機建議孕39周。
5、急癥識別:突發劇烈腹痛伴血壓下降需排除子宮破裂,立即平臥并呼叫急救。孕晚期胎動減少合并陰道流血提示胎盤早剝,需6小時內完成剖宮產手術。
孕期需保持每日30g蛋白質攝入,選擇游泳等非對抗性運動。睡眠采取左側臥位減輕子宮壓力,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壓動作。出現宮縮頻繁或陰道流液應及時住院觀察,瘢痕子宮陰道分娩后需延長監護至產后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