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位于骨盆底部,是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的吊床樣結構,前至恥骨聯合后至尾骨,兩側連接坐骨結節,主要功能是承托盆腔臟器、控制排尿排便及參與性功能。
1、解剖位置:
盆底肌群呈漏斗狀分布于骨盆最下方,上方毗鄰膀胱、子宮等盆腔器官,下方與肛門及會陰部相連。從解剖學角度可分為淺層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等、中層會陰淺橫肌等和深層肛提肌、尾骨肌等三組肌群,共同構成封閉骨盆出口的軟組織屏障。
2、體表投影:
在體表可將會陰部視為盆底肌的對應區域,男性位于陰囊與肛門之間,女性位于陰道口與肛門之間。臨床檢查時通過直腸指診或陰道觸診可感知肌肉張力,體表定位有助于進行凱格爾運動時準確收縮目標肌群。
3、功能分區:
根據功能可分為前中后三區:前區泌尿三角控制尿道括約肌,中區生殖三角涉及陰道緊縮功能,后區直腸三角支配肛門括約肌。這種分區在盆底康復訓練中具有指導意義,不同區域的針對性鍛煉能改善相應功能障礙。
4、神經支配:
盆底肌受陰部神經和骶叢分支支配,其中S2-S4神經根發出的分支最為重要。神經損傷可能導致肌肉失神經萎縮,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脫垂,產后女性因產道拉伸易出現此類問題。
5、臨床關聯:
盆底肌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薄弱可能引發子宮脫垂或直腸膨出,過度緊張則導致慢性盆腔疼痛。妊娠、肥胖、慢性咳嗽等長期腹壓增高因素會加速肌肉松弛,而前列腺術后神經損傷也會影響肌群功能。
日常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強化盆底肌,具體方法為交替進行快速收縮每次1秒和持續收縮每次5-10秒,每天3組每組10次。建議搭配深蹲、臀橋等復合動作,避免長期便秘或提重物等增加腹壓的行為。瑜伽中的貓牛式、嬰兒式能放松緊張肌群,游泳等低沖擊運動也有助改善血液循環。出現持續漏尿、下墜感等癥狀需及時就醫評估,必要時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或電刺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