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外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常見于盆腔器官,可能由經血逆流、免疫異常、遺傳因素、內分泌失調、醫源性種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控制、手術切除、激素治療、疼痛管理、生育保護等方式干預。
1、經血逆流: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經輸卵管逆流至盆腔,種植在卵巢、腹膜等部位形成病灶。建議避免經期劇烈運動,減少逆行風險。疼痛明顯時可嘗試熱敷緩解,必要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
2、免疫異常:患者體內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清除異位內膜細胞,導致病灶持續存在。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
3、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患病者發病風險增加3-7倍。建議有家族史者定期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可通過口服避孕藥等激素藥物抑制內膜生長。
4、內分泌失調:雌激素水平過高會刺激異位病灶增殖。減少高脂肪飲食攝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必要時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如亮丙瑞林。
5、醫源性種植:剖宮產等手術可能將內膜細胞帶至切口處。術后出現周期性切口疼痛需警惕,確診后需手術切除病灶,配合GnRH-a類藥物如戈舍瑞林預防復發。
日常需保持適度運動如瑜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避免久坐加重盆腔充血。疼痛發作期可嘗試生姜紅茶溫飲,月經期禁用盆浴。確診患者每6個月需復查超聲監測病灶變化,計劃妊娠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嘗試自然受孕6個月未果后考慮輔助生殖技術。40歲以上患者需關注病灶惡變風險,異常出血或疼痛加劇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