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過少可通過睪酮替代療法、促性腺激素治療、芳香化酶抑制劑等方式改善。該癥狀可能與睪丸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病變、遺傳因素、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性欲減退、肌肉量減少、疲勞、情緒波動、體毛稀疏等癥狀。
1、睪酮替代:外源性補充睪酮是核心治療手段,常用藥物包括十一酸睪酮膠丸、丙酸睪酮注射液、睪酮貼劑。這類藥物能直接提升血清睪酮水平,改善勃起功能障礙和體能下降。需定期監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和紅細胞壓積。
2、促性腺療法:針對垂體功能異常者,可選用絨促性素或尿促性素刺激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治療期間需配合超聲監測睪丸體積變化,避免長期使用導致睪丸萎縮。
3、酶抑制劑:芳香化酶抑制劑如阿那曲唑能減少睪酮向雌激素轉化,適用于雌激素水平偏高的中老年患者??赡芤痍P節疼痛和骨質疏松,需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
4、病因治療:繼發于高泌乳素血癥者可選用溴隱亭,糖尿病相關者需控制血糖。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肝病等基礎疾病得到控制后,雄激素水平可能自行恢復。
5、輔助用藥:脫氫表雄酮作為前體物質可短期改善亞臨床缺乏癥狀。部分患者聯合使用東革阿里或瑪卡提取物,但缺乏大規模臨床證據支持。
日常應保證鋅、鎂、維生素D的攝入,牡蠣、牛肉、南瓜籽富含相關營養素??棺栌柧毢烷g歇性高強度運動能刺激內源性睪酮分泌,每周3次20分鐘以上的力量訓練效果顯著。避免過度飲酒和熬夜,睡眠不足會抑制夜間睪酮脈沖式分泌。長期用藥者每3-6個月需復查肝功能、血脂和前列腺指標,老年患者特別注意心血管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