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件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療法、中藥調理、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慢性附件炎通常由細菌感染、鄰近器官炎癥蔓延、免疫力下降、衛生習慣不良、醫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細菌感染是慢性附件炎的主要病因,臨床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頭孢曲松等廣譜抗生素控制炎癥。治療需足療程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伴隨下腹墜痛、白帶異常等癥狀時需結合藥敏試驗調整方案。
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能促進盆腔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適用于急性期后的恢復階段,可緩解組織粘連引發的慢性盆腔疼痛,每周2-3次為宜。
濕熱瘀結型可選用金剛藤膠囊、婦炎康片,配合紅藤、敗醬草等中藥灌腸。中藥治療周期較長,需持續用藥1-3個月,對調節免疫功能和改善盆腔微循環具有獨特優勢。
避免久坐、過度勞累,經期禁止性生活。每日溫水清洗外陰,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堅持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每周進行3次以上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
輸卵管積水或盆腔膿腫形成時需腹腔鏡探查,根據病情選擇輸卵管造口術、附件切除術。術后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保留生育功能者需盡早進行輸卵管通液治療。
飲食建議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飲食。每日保證1500ml飲水,可飲用蒲公英茶輔助消炎。建立規律作息,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復。癥狀反復或持續發熱需及時復查盆腔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