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動力學檢查主要通過測量膀胱和尿道的壓力變化評估排尿功能,具體流程包括尿流率測定、膀胱壓力測定、尿道壓力測定、肌電圖檢查及影像尿動力學檢查五個步驟。
1、尿流率測定:
患者需在專用設備上自然排尿,儀器記錄尿流速度、排尿時間及尿量。檢查前需飲水使膀胱充盈,過程中避免人為干擾排尿。該數據可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排尿無力或尿道梗阻。
2、膀胱壓力測定:
通過尿道插入細導管至膀胱,灌注生理鹽水并同步記錄膀胱內壓力變化。檢查分為充盈期和排尿期,可檢測膀胱感覺功能、穩定性及收縮能力。操作可能引起短暫不適,但通常可耐受。
3、尿道壓力測定:
使用特殊導管沿尿道移動,測量各段尿道在靜息和用力時的壓力值。重點評估尿道括約肌功能,對壓力性尿失禁或尿道梗阻有診斷價值。女性患者需避開月經期進行檢查。
4、肌電圖檢查:
在肛門周圍貼附電極片,監測排尿時盆底肌群的生物電活動。可發現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等神經源性排尿障礙。檢查前需清潔皮膚以減少干擾信號。
5、影像尿動力學:
在X光或超聲監視下同步進行壓力測定,能直觀顯示膀胱尿道形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適用于復雜病例,需提前排除造影劑過敏情況。
檢查前3天應停用影響排尿功能的藥物,穿著寬松衣物便于檢查。完成檢查后需增加飲水量預防尿路感染,24小時內可能出現輕微尿頻或灼熱感屬正常反應。若出現持續血尿、發熱需及時就醫。日常可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控制能力,避免咖啡因及酒精等刺激性飲品。檢查結果需由泌尿外科醫生結合臨床癥狀綜合解讀,必要時需重復檢查或補充其他泌尿系統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