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脫垂術后需注意傷口護理、排尿管理、活動限制、感染預防及長期康復。術后恢復需結合醫學指導與生活調整,避免復發風險。
1、傷口護理: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每日用溫水輕柔沖洗1-2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劑。術后2周內禁止盆浴或游泳,淋浴后需立即擦干傷口。觀察縫線部位是否出現紅腫、滲液或異常疼痛,醫用敷料需按醫囑定期更換。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按壓腹部減輕壓力。
2、排尿管理:留置導尿管期間每日清潔尿道口2次,記錄尿量及顏色。拔管后嘗試定時排尿,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出現排尿困難可采用熱敷下腹部、聽流水聲刺激反射。術后1周內可能出現尿頻尿急,每日飲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夜間減少飲水。
3、活動限制:術后6周內禁止提重物超過5公斤、長時間站立或劇烈運動。日常活動采用分段休息法,每坐立30分鐘需平臥10分鐘。爬樓梯時需扶欄桿分步進行,三個月內避免騎自行車或瑜伽等盆底加壓運動。使用腹帶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感染預防:體溫監測每日2次,超過38℃需及時就醫。術后1個月內禁止性生活及陰道沖洗。抗生素需按時足療程服用,常見用藥包括頭孢呋辛、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出現異常陰道出血、膿性分泌物或持續下墜感應立即復查。
5、長期康復:術后6周開始凱格爾訓練,每日3組每組15次收縮,配合生物反饋治療更佳。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預防便秘,必要時使用乳果糖。每年進行盆底肌力評估,復發高風險者可考慮電刺激治療。控制慢性咳嗽、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術后飲食宜選擇高蛋白的魚類、蛋類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西蘭花增強免疫力。康復期可進行散步、水中行走等低沖擊運動,術后3個月逐步恢復游泳等全身性鍛煉。定期隨訪應包括盆底超聲檢查和POP-Q評分,建立排尿日記記錄異常癥狀。心理疏導有助于緩解術后焦慮,參加病友互助小組可獲得經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