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性肝病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肝臟疾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進展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膽汁淤積性肝病是由于膽汁排泄障礙導致膽汁在肝臟內積聚,進而引發肝細胞損傷和炎癥反應。其嚴重程度取決于病因、病程及是否及時干預。
膽汁淤積性肝病的病因多樣,包括膽道梗阻、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膽道梗阻可能由膽結石、腫瘤或膽管狹窄引起,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排出。藥物性肝損傷則與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有關,如抗生素、抗結核藥物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則是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肝細胞,導致膽汁淤積。
膽汁淤積性肝病的癥狀包括黃疸、皮膚瘙癢、乏力、食欲減退等。黃疸是由于膽汁中的膽紅素無法正常排泄,導致皮膚和鞏膜黃染。皮膚瘙癢則是膽汁酸在皮膚沉積刺激神經末梢所致。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可能與肝功能受損有關。
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病需針對病因進行。膽道梗阻可通過手術或內鏡治療解除梗阻。藥物性肝損傷需停用相關藥物并輔以保肝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病則需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保肝藥物如熊去氧膽酸、多烯磷脂酰膽堿等可幫助改善肝功能,緩解癥狀。
日常生活中,患者應避免高脂飲食,以免加重膽汁排泄負擔。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有助于肝細胞修復。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態,對病情恢復也有積極作用。定期復查肝功能,監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