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胃潰瘍可能由胃黏膜炎癥程度、病變深度、癥狀特征、并發癥風險、致病機制等因素區分。兩者可通過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組織病理學、幽門螺桿菌檢測、治療方案等方式鑒別。
1、病變范圍:胃炎指胃黏膜表層炎癥,表現為充血水腫;胃潰瘍則深達黏膜肌層,形成凹陷性缺損。胃炎可通過抑酸藥奧美拉唑、黏膜保護劑硫糖鋁、飲食調整緩解;胃潰瘍需聯合抗生素克拉霉素根除幽門螺桿菌。
2、疼痛特點:胃炎多為上腹隱痛或脹痛,餐后加重;潰瘍疼痛具有節律性十二指腸潰瘍空腹痛,胃潰瘍餐后痛。胃炎疼痛可通過熱敷、少食多餐改善;潰瘍需持續抑酸治療4-8周。
3、出血風險:胃炎出血率低于5%,常表現為便潛血陽性;潰瘍出血率達15%,可能嘔血或黑便。胃炎出血可口服凝血酶粉劑止血;潰瘍活動性出血需內鏡下鈦夾止血或注射腎上腺素。
4、癌變概率: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屬癌前病變;胃潰瘍癌變率約1%-5%。兩者均需定期胃鏡監測,潰瘍患者需治療后復查確認愈合。
5、致病因素:胃炎多與酒精、NSAIDs藥物刺激相關;潰瘍90%伴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炎患者需戒酒并改用COX-2抑制劑;潰瘍患者必須完成兩周四聯療法PPI+鉍劑+兩種抗生素。
胃炎患者每日飲食應包含南瓜粥、山藥羹等低纖維食物,避免辛辣刺激;胃潰瘍急性期建議流質飲食,恢復期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兩者均需保持規律作息,潰瘍愈合后仍需維持抑酸治療1-2個月,慢性胃炎患者每年需進行胃鏡隨訪。運動選擇溫和的散步或太極,避免增加腹壓的仰臥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