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可以輔助判斷拉肚子的部分原因,但無法直接確診所有病因。這項檢查主要通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指標反映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或炎癥反應。
1、感染性腹瀉的血常規表現:
細菌性感染時,血常規常顯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C反應蛋白數值上升。病毒性感染則可能出現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可能增多。這些指標變化能為醫生提供感染類型的初步線索,但確診仍需結合糞便培養、抗原檢測等專項檢查。
2、非感染性腹瀉的檢測局限:
對于乳糖不耐受、腸易激綜合征等非感染性腹瀉,血常規通常無特異性改變。食物過敏可能伴隨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但確診需依賴過敏原檢測。炎癥性腸病活動期可能出現貧血、血小板增多等非特異性表現,確診需通過腸鏡和病理檢查。
出現腹瀉癥狀時,建議記錄排便頻率、性狀及伴隨癥狀。輕度腹瀉可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避免高糖高脂飲食。若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發熱、血便、嚴重脫水等癥狀,需及時就醫完善糞便常規、電解質等檢查。血常規作為基礎篩查項目,需與其他檢查配合才能準確判斷病因,不建議僅憑單項檢查結果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