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結核可通過抗結核藥物治療、手術清創等方式治愈。皮膚結核通常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表現為紅斑結節、潰瘍等癥狀。
1、藥物治療:
皮膚結核需規范使用抗結核藥物,常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聯療法。藥物需持續使用6-9個月以徹底殺滅細菌,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肝功能。早期規范用藥可避免病灶擴散。
2、手術治療:
局部病灶較大或形成竇道時需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常見術式為病灶切除術、植皮術,術后需繼續抗結核治療。手術能加速潰瘍愈合,減少疤痕形成。
3、病灶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潰瘍面使用無菌敷料覆蓋。避免抓撓或擠壓結節,防止繼發感染。衣物選擇純棉透氣材質,減少摩擦刺激。
4、營養支持:
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可促進組織修復,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增強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證每日飲水1500ml以上。
5、隔離防護:
活動期患者需單獨使用毛巾餐具,分泌物需消毒處理。密切接觸者應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篩查,嬰幼兒建議接種卡介苗預防。
皮膚結核治愈后需隨訪2年,每3個月復查胸部X線。日常適當進行快走、瑜伽等溫和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居住環境保持通風干燥,陽光直射有助于殺滅結核桿菌。出現新發皮膚結節或低熱癥狀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