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心律不齊可通過密切監測、調整母體狀態、藥物治療、宮內干預、產后隨訪等方式治療。胎兒心律不齊通常由母體因素、胎兒心臟結構異常、臍帶因素、感染、遺傳等因素引起。
1、母體因素:妊娠期高血壓、貧血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影響胎兒心率。建議孕婦定期監測血壓、補充鐵劑和維生素,保持情緒穩定。輕度心律不齊可通過母體吸氧、左側臥位改善胎盤供血。
2、心臟結構異常:胎兒房室間隔缺損或傳導系統發育不全可能導致心律失常。超聲心動圖可明確診斷,持續室上性心動過速可考慮地高辛、氟卡尼等藥物經胎盤轉運治療。嚴重病例需胎兒醫學中心多學科會診。
3、臍帶因素:臍帶繞頸或受壓可能引發短暫心率波動。通過胎心監護區分生理性變異,增加胎動計數和B超檢查頻次。母體變換體位、靜脈補液有助于緩解臍帶血流受限。
4、宮內感染:巨細胞病毒或弓形蟲感染可能誘發心肌炎。檢測母體TORCH抗體和PCR病毒載量,確診后使用阿奇霉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療。合并心包積液時需評估胎兒心功能儲備。
5、遺傳綜合征:21三體或長QT綜合征可能伴發心律失常。建議行羊水染色體微陣列分析,新生兒期需持續心電監測。產后使用普萘洛爾或利多卡因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必要時植入臨時起搏器。
孕婦應保證每日攝入200mgDHA和400μg葉酸,避免咖啡因和劇烈運動。每周3次30分鐘散步可改善胎盤循環,睡眠時采用15°左側傾斜體位。出現胎動減少或胎心監護異常需立即就診,分娩建議選擇具備新生兒重癥監護能力的醫院。產后6個月內定期進行小兒心臟超聲和動態心電圖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