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手術風險程度與肌瘤位置、大小及術式選擇相關,常見風險包括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器官損傷、麻醉并發癥及復發可能。
子宮血供豐富,剔除肌瘤時可能損傷血管導致出血。術中采用電凝止血、垂體后葉素等藥物可降低風險,巨大肌瘤或需術前介入栓塞減少血供。
術后盆腔感染發生率為3%-10%,表現為發熱、腹痛。嚴格無菌操作、圍術期預防性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唑林、保持切口干燥可有效預防。
肌瘤粘連可能累及膀胱或腸道,腹腔鏡手術中電熱損傷風險更高。術中精細分離、必要時聯合膀胱鏡/腸鏡檢查能早期發現損傷并修補。
全身麻醉可能導致呼吸抑制、過敏反應,脊髓麻醉可能引發頭痛。術前評估心肺功能,備好腎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藥物可應對突發狀況。
肌瘤剔除術后5年復發率約15%-30%,多發性肌瘤更易復發。黏膜下肌瘤切除可能影響宮腔形態,需根據生育需求選擇子宮動脈阻斷或聚焦超聲等保留子宮方案。
術后建議補充高鐵食物豬肝、菠菜促進造血,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切口裂開,定期超聲監測復發。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各有適應癥,需根據肌瘤數量、位置及醫生經驗個體化選擇,多數患者術后2-4周可恢復日常活動。